礼器是中国古代贵族在祭祀、宴飨、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,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、等级与权力。包括鼎、簋、鬲、盂、俎(食器),盘、匝、鉴、盉(水器),爵、斝、觚、觯、觥、彝、卣、尊(酒器),钟、鼓、钲、铎、铙、磬(乐器)以及玉帛(祭祀时用的璧、璋、琥、琮、圭、璜等玉器和束帛)。
鼎
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。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, 礼器有了很大发展,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象征。此时的礼器以青铜器、玉器为代表。其中青铜器工艺精美,意义重大。以青铜鼎为例,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,相当于现在的锅,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里说:“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”有三足圆鼎,也有四足方鼎。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,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。相传禹曾收九牧(即九州)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,以象征九州。禹铸九鼎之后,鼎从一般的炊器而成为传国重器,国灭则鼎迁。夏朝灭,商朝兴,九鼎迁于商都亳京;商朝灭,周朝兴,九鼎又迁周都镐京,代代相传。定都或建立王朝因此亦有“定鼎”一说;而“问鼎”则表示有图谋夺权之义。进入封建社会后,青铜礼器逐渐走向衰落。
簋
再来说玉帛,玉帛具有双重含义,玉指玉器,帛指丝织品。从狭义上讲,指古代诸侯参与会盟或朝觐天子时所持的礼物。《论语阳货》中孔子云: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”尚书“舜典》中则记录了诸侯朝见天子的幕:“五玉(按:五等诸侯执玉)、三帛、二生、死。”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诸侯在朝见天子时各自拿着象征身份级别的玉器。孔氏传:“三帛,诸侯世子执獯(浅红色的帛),公之孤执玄(黑中透红的帛),附庸之君执黄。”诸侯世家、公子的遗孤、附属国的国君各拿着羔和雁称为二牲,士拿死雉称为一死。朝见天子后,若天子认为诸侯没有过失,便把五等诸侯玉一一发还,其余的三帛、二生、一死作为天子的贡品不再发还。由此可见,玉帛,既体现了臣子的身份,又是呈现给天子的贡品。从广义上说,玉帛泛指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礼器。据《左传》载:“禹会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。”《史记》云:“夏之兴也以涂山。”涂山之会后,各个邦国的君长成为王朝治下的诸侯,禹在事实上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。史料中,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,玉帛在后世于是又成了和平的代名词,俗语“化干戈为玉帛”即由此而来。
鬲
鼎:鼎,是三根立腿,两只提耳,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。古代烹煮用的器物,一般三足两耳:
簋,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,也用作礼器,圆口,双耳。流行于商朝至东周,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。
鬲出现在新石器时期,陶制,三足,内空。商前期者无耳,后期口沿上出现了两直耳。西周前期高领短足,常有附耳。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为折沿,折足,弧裆,无耳,有的腹部饰以扉棱。由于陶鬲易碎,商至春秋时期出现了铜鬲。
斝
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,也被用作礼器,通常用青铜铸造,三足,一鋬(耳),两柱,圆口呈喇叭形。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,定为御用的酒杯,诸侯则用角。
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、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。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。字还用为君主国家贵族封号(但从目前的考古和古文字研究来看,并不能说明爵位的爵和酒器的爵有何隐身关系),爵位、爵号,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。旧说周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种爵位,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。
盉
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,是古人调和酒、水的器具,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。盉的形状较多,一般是圆口,深腹,有盖,前有流,后有鋬(音畔),下有三足或四足,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。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(即夏文化),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,流行到春秋战国。
觯是族古代饮酒用的器皿。青铜制。形似尊而小,或有盖。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,做盛酒用。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。
觚(读作gū),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,也用作礼器。圈足,敞口,长身,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。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,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。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。